青浦教育 > 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专栏      

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专栏
当前位置: 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公开 > 加强课程整合 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整体效益
加强课程整合 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整体效益
索引号:3101180016-105000-2009-002    发布日期:2009-10-26    来源:沈巷小学    作者:上海市青浦区沈巷小学
青浦区沈巷小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执行力,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抓住机遇,进行积极创新实践,特别是在加强课程整合,提高课程实施整体效益方面努力探索,业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与业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围棋特色初见端倪、社会声誉也与日俱增。
     一、学校概况
我校现有学生857名,21个教学班,83名在编教师,专任教师72人,0-5岁的青年教师30人,区示范教师1人,教师结构日趋均衡合理。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怎样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怎样使基础型课程更扎实、拓展型课程更丰实、探究型课程更务实?为此我们对三类课程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整合:
●加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同步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三者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实践、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及探究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二、不断完善课程方案,全面落实三类课程
近年来,我们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把“适应未来、主动发展”作为我校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向,秉承“学生主动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师主动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校主动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对高品质办学的需求”的办学理念,系统构建课程方案。在课程计划的制定中,我校严格按照市教委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切实贯彻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课时要求;严格控制三类课程课时数,在不逾越这三个“底线”的前提下制定灵活多样具有一定弹性的课程计划,实现三类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在开足开齐基础型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筹划拓展型课程的编制与创设,分别开设了阅读与写字、围棋、体育活动、兴趣活动、班队活动等多个种类。其中阅读与写字课分为指定教材与自由选择相结合进行阅读写字教学;围棋课分别有二位具有围棋专业知识的老师进行教学,已全面进入一至五年级课程计划;体育活动在一至五年级每周各安排2课时的前提下对师资、活动内容、地点与器材都作了相应安排;兴趣活动以兴趣类教学为主,依据教师的某项技能以班级授课制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班队活动主要以主题式活动和中队活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实施教育教学。
    三、加强课程有机整合,提高课程实施整体效益
1.提高认识,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
我们把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指标;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拓展性指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探究性指标有机统一起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习方式的转移,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一致。
    例如:围绕我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围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形成集德、情、趣、艺、智于一体的棋类德育教育体系。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力和意志力等。
2.加强沟通,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是确保三类课程整体推进、提高三类课程实施整体效益的必要前提。我们从三类课程科任教师的公开课、开放课着手,认真安排、积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以期达到学科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相互变通而创生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上迁移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例如: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探究式学习为例
学校每年举行多次红领巾敬老爱老主题探究活动,首先由中队辅导员确立活动主题,红领巾活动小组组织讨论并制定敬老爱老主题活动计划或方案,编排相关活动内容,推选主持人等。随后在大队部、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前往沈巷敬老院慰问老人,并献上精心准备好的节目。在自编、自演、自导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基本功,又反映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更突显了他们在团队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说,这是三类课程教育教学效益的综合反映,也是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的具体体现。因此,面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综合能力,无论对于基础型课程的教师,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还是探究型课程的教师,都必须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积极重要的
3.注重非智力,达到习惯培养的一致
基于基础型课程的常规要求往往高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现实情况,我们要求所有任课三类课程的教师都要注重教学常规建设,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说,学生之间智力差异不大,而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因此,在三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围棋教学,我们明确提出要求:学棋要将棋品、棋德教育放到首位。围棋中的每个子都在发挥着不同的功效,因此,在对弈中要有全局的观念,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影响全局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观。棋如人生,下棋要讲棋节,棋风要正,要遵守棋规,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能增强体察别人情绪和意向的能力,这也是做人所需要的。下棋是一个对弈的过程,要求遵守规则、落子无悔,可以锻炼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学生在下棋的过程中人生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事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凡事要成功,都要付出努力,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下棋有输有赢,人生有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道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品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做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提高棋艺的同时铸就高尚的人格。
我们深知:一节课的好坏,不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一个习惯往往会改变学生的命运。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在三类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在各学科中找寻习惯培养的契合点,旨在学生习惯培养的一致性。
4.彰显特色,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我们认真分析学校的基本情况,开设适合学校开展并具有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围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编写一至五年级的围棋校本课程,遴选课程执教教师,研究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其具有课程教学的基本素养,以便使围棋课程的教学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课程。
围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旨在激发学生对围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围棋技能,培养学生对围棋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旨在通过开设围棋课程,挖掘围棋自身蕴含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而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围棋活动,如围棋知识竞赛、围棋之星赛、围棋棋王赛、教师与学生擂台赛、围棋文化周,创办班级围棋角等,既可以展现学生的个人才华,又可以学习围棋知识、扩大交际范围、增强实战能力,形成社会、学校、年级、班级四维一体的围棋立体活动网络,形成一条“以棋育人、以棋启智、以棋养德、全面发展”的围棋特色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围棋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思维品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注入新的活力。
自1993年开展围棋项目以来,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参见附表七:沈巷小学历年围棋比赛获奖情况)
5.整合资源,寻求校内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教育资源不是学校的专利,家庭、社会、自然界都是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积极寻找校外可利用的资源特色,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和校内外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学校围棋拓展型课程已开展多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随着毕业学生不断步入社会,懂围棋、会下围棋的社会人在沈巷地区逐渐增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也在日渐强化,部分家长主动带着孩子到上海参加围棋考级,并拿到了等级证书。我们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及时与家长联系,召开家长会,广泛宣传学校推进围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家校结合的围棋教学模式,并希望家长与社会予以大力支持和配合。目前,家长、社会对学校围棋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围棋课程进一步融入家庭和社会奠定基石。这样,学生在学校学有老师教,在家里练由家长陪,在邻里街坊比有对手争。学生学习围棋的热情俱增,棋艺大涨。另外,学校教师向学生选择性推荐围棋网络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四、几点想法
我校在三类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一些具体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对整合的核心理念的把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也使我们在不停地反思和探索,因此也催生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整体设计是前提。课程构建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匹配,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必须具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和能力,以实现教育目标、内容、结构和功能的有效统一。
    2.优化师资是关键。课程方案的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合理使用教师资源,让学有所长的各类教师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3.加强管理是保障。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建立三类课程教学常规评估体系,形成三类课程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反思和研讨机制,搭建课程教学活动交流平台(教学节、共同体、学科组、教研组等活动),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基本保障。
4.汇聚资源是活力。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的合理汇聚,盘活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也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了经历与经验。
5.发展学生是根本。整体设计、师资配备、常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知识结构逐步丰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道德观念日益优化、活动技能稳步提升。因此,学校课程方案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课程整合的着力点应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目前,在三类课程的有效整合上存在着众多误区和盲目跟风的态势,缺乏一以贯之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理念和实践存在着脱钩,有着急功近利的性质而浮于表面,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课程设计时有着认识不够、能力薄弱、关系不清、要求拔高或降低等突出现象。然而课程作为一种学校观念形态的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已成必然的趋势,它也是社会文化变迁在学校课程领域中的反映。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着力于学校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三类课程的有机整合,课程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总之,我们只是基于本校实际,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实践与研究,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与业务部门的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也期望在坐各位同仁的不吝赐教。
 
2009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   技术支持:青浦教育信息中心   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公园路301号   联系我们